当一个汽车公司购买一下另外一个汽车公司,当一个超市集团和另外一个超市集团合并,姑且也可以算的上是一种"融合",但很显然的是,媒介融合,远远不是两个企业相加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事关某几个企业或者单个产业,媒介融合的意义,虽然包括了大量媒体公司之间的合并与鲸吞,但事实上,它深远到可以影响文明进程的地步。
尼葛洛庞帝,这位96年与另一个麻省理工教授合伙投资了搜狐22.5万美金的"数字化教父",应该是媒介融合(convergence)概念的首位提出者。78年他就预言"广播和动画业"、"电脑业"以及"印刷和出版业"三个领域会逐渐趋于融合。他声称,信息作为一种数字形态,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由此将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这一声称,在今天,已经被得到了证实(当然,伴随他预言成功的同时,投资,显然也是成功的)。
这里的标志显然就是"数字化",事实上,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否是新旧媒体的分界线。但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所谓旧媒体正在应用这个全新的数字技术,比如报纸上网,比如杂志做电子刊,比如原来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连续剧在网络上也能得以展示。Peter Forman和Robert W. Saint John把这种趋势称之为"汇流":由三个小汇流所组成――分别是内容(声音、影像和文字资料)、平台(电脑、电视、网路设备和游戏机)、传输管道(内容要如何达到平台)。
也正是数字技术的变革才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媒介形式,这些媒介形式和过去的传统媒体在融合互补中,汇成了今天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媒体版图: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以及从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的融合。有人这样写道:"我们正在目睹这样一种全球互联网络的演变:包括音频,视频和电子文本通信,这将模糊区分人际与大众传播之间以及公共和私人的沟通。"
是的,一直到今天,博客(blog)这一形态,你能简单地把它归类为一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站(大众媒体)么?不,那太武断了。
媒介融合,当然是高科技力量推动的结果,但技术本身是不会引发文明革命的。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经济利益的驱动才是真正的推动力量,或者说,诱因。在媒介融合大势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存在这样三个关键字,而它们,统统和经济利益有关。
其一、分工和专业化。技术的发达,使得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可以完成在以前需要多个人(或一个大团队)才能干成的事。在没有数字技术之前,很难想像类似于今天的几个人组成的数字工作室能作出如此绚烂的影像效果。越来越多的小团队、小公司、小组织出现,而他们能做的,是数十年前他们的先辈们,需要十倍的人手才能完成的。
其二、合作(所谓的)。我们不能否认小公司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小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组织。今天的合作,也并非是两个组织间的资源置换,更多的,是并购式的附庸关系。当方兴东的博客中国鼓噪着要击败新浪时,新浪迅速以名人博客为卖点,占据了博客服务的制高点(而且它的博客频道借助已有的门户力量,发展得比博客中国更好)。当youtube以网络视频的翘楚形象示人时,google立刻以十数亿美金将它购入囊中。一直到今天,facebook、twitter这些web2.0中的后起之秀,也纷纷流出即将被巨头并购的江湖传闻。
某种意义上讲,技术的发达,并非让更多的企业组织间形成一种"圆桌"式的合作关系,而是促使他们向
式的合作关系发展。站在塔尖的,便是整个产业链的垄断式统治者。其三、标准,这是垄断式统治者追求的最终极的目标。各种技术的层出不穷,人们自身是需要一些标准的(想像一下你去欧洲旅行被迫带上n种电源转换器的经历,当然你需要一个万能式的玩意儿)。而这种需要,也促使在媒介不断的融合中形成寡头。一个标准化的市场,就意味着占据它的人可以获得规模化的市场。而规模,则是媒介经济中最根本的关键。
在Terry Flew的这张名为"媒介融合的3C图"(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uter technology, content)里,我们赫然发现,互联网这个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形式,便在中央,渠道+技术+内容的混合型发明:
于是,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将控制整个媒介世界,乃至于控制整个世界。
有人能控制互联网么?请千万不要轻易回答:没有。
评论